时间:2022-10-06 11:58:19 | 栏目:C代码 | 点击:次
对于任何编程语言,当我们学到循环和数组的时候,都会介绍一种排序算法:冒泡排序;深入学习更多排序算法后和在实际使用情况中,冒泡排序的使用还是极少的。它适合数据规模很小的时候,而且它的效率也比较低,但是作为入门的排序算法,还是值得学习的。
核心思想:相邻的元素两两比较,较大的数下沉,较小的数冒起来,这样一趟比较下来,最大(小)值就会排列在一端。
因为较大的数会下沉,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冒泡排序称作沉石排序。
算法分析:
以3,2,5,6,1,11为例子,排序过程:
上面的排序过程在第四趟处理完时,就已经完全有序了(肉眼观察的),理应直接退出循环即可,第五趟顺序完全可以省略,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:
怎样判断数据完全有序?
从先到后遍历一遍,发现数据两两比较都是前面小于后面(没有交换操作),这个时候,就可以判定数据已经完全有序。
void BubbleSort(int* arr, int len) { int count = 0; bool tag = true;//标记 首先赋初值为真 //从头到尾遍历一般,没有交换操作,则可以认定完全有序 //反过来说:只要有一次交换操作,则不能认定完全有序 for (int i = 0; i < len - 1; i++)//需要多少趟 { tag = true;//注意:不要忘,每一趟开始的时候,记得将tag重新置为true for (int j = 0; j + 1 < len - i; j++)//控制两两比较 j指向两两比较的开始位置 { if (arr[j] > arr[j + 1]) { int tmp = arr[j]; arr[j] = arr[j + 1]; arr[j + 1] = tmp; tag = false; } } count++; if (tag)//如果一趟跑完之后,发现tag没有变,还是真,则代表没有前面大于后面的情况发生,则已经完全有序 { break; } } printf("%d\n", count); }
堆是一种数据结构,一种叫做完全二叉树的数据结构。
这里我们用到两种堆,其实也算是一种。
大顶堆: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或者等于它的左右子节点的值。
小顶堆: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或者等于它的左右子节点的值。
查找数组中某个数的父结点和左右孩子结点,比如已知索引为i的数,那么
1.父结点索引:(i-1)/2(这里计算机中的除以2,省略掉小数)
2.左孩子索引:2*i+1
3.右孩子索引:2*i+2
如下图所示:
两种堆就是如上图所示。
如果我们把这种逻辑结构映射到数组中,如下所示:
大顶堆:
小顶堆:
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性质:
对于大顶堆:arr[i] >= arr[2i + 1] && arr[i] >= arr[2i + 2]
对于小顶堆:arr[i] <= arr[2i + 1] && arr[i] <= arr[2i + 2]
核心思想:将无序数组构造成一个大顶堆,固定一个最大值,将剩余的数重新构造成一个大顶堆,重复这样的过程构造堆。
基本步骤:
以4,5,8,2,3,9,7,1为例,按照上面的基本步骤进行排序,过程如下:
1.将无序序列构造为一个大顶堆
2.现在我们需要找到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的位置,也就是索引值。
对于一个完全二叉树,在填满的情况下,每一层的元素个数是上一层的二倍,根节点数量是1,所以最后一层的节点数量,一定是之前所有层节点总数+1,所以,我们能找到最后一层的第一个节点的索引,即节点总数/2(根节点索引为0),这也就是第一个叶子节点,所以第一个非叶子节点的索引就是第一个叶子结点的索引-1。
那么对于填不满的二叉树呢?这个计算方式仍然适用,当我们从上往下,从左往右填充二叉树的过程中,第一个叶子节点,一定是序列长度/2,所以第一个非叶子节点的索引就是(数组长度/ 2 -1)。
现在找到了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,即元素值为2的节点,比较它的左右节点的值,是否比他大,如果大就换位置。这里因为1<2,所以,不需要任何操作,继续比较下一个,即元素值为8的节点,它的左节点值为9比它本身大,所以交换。
3.因为元素8没有子节点,所以继续比较下一个非叶子节点,元素值为5的节点,它的两个子节点值都比本身小,不需要调整;然后是元素值为4的节点,也就是根节点,因为9>4,所以需要调整位置
4.原来元素值为9的节点值变成4了,而且它本身有两个子节点,所以,这时需要再次调整该节点
5.排序序列,将堆顶的元素值和尾部的元素交换
6.将剩余的元素重新构建大顶堆,其实就是调整根节点以及其调整后影响的子节点,因为其他节点之前已经满足大顶堆性质
7.继续交换,堆顶节点元素值为8与当前尾部节点元素值为1的进行交换
8.重新构建大顶堆
9.重复交换
10.重新构建大顶堆
11.重复交换
12.重新构建大顶堆
13.重复交换
14.重新构建大顶堆
15.重复交换
16.重新构建大顶堆
17.重复交换
18.重新构建大顶堆
19.继续交换
这里我么就交换结束了 得到了最后的结果。
void HeapAdjust(int arr[], int start, int end) { //assert int tmp = arr[start]; for (int i = start * 2 + 1; i <= end; i = start * 2 + 1)//start*2+1 相当于是start这个节点的左孩子 { //i<end 退出for循环 触发的是情况1 if (i<end && arr[i + 1] > arr[i])//i<end 代表存在右孩子,且右孩子的值还大于左孩子 { i++;//则此时,让i指向右孩子 } //此时i肯定已经指向较大的那个孩子 if (arr[i] > tmp)//子大于父 { arr[start] = arr[i]; start = i; } else { break;//退出for循环,触发情况2 } } arr[start] = tmp; } void HeapSort(int* arr, int len) { //1.整体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由内到外调整一次 //首先需要知道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的下标 for (int i = (len - 1 - 1) / 2; i >= 0; i--)//因为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肯定是 最后一个叶子节点的父节点 { HeapAdjust(arr, i, len - 1);//调用我们一次调整函数 //这里第三个值比较特殊,没有规律可言,则直接给最大值len-1 } //此时,已经调整为大顶堆了 //接下来,根节点的值和当前最后一个节点的值进行交换,然后将尾结点剔除掉 for (int i = 0; i < len - 1; i++) { int tmp = arr[0]; arr[0] = arr[len - 1 - i];//len-1-i 是我们当前的尾结点下标 arr[len - 1 - i] = tmp; HeapAdjust(arr, 0, (len - 1 - i) - 1);//len-1-i 是我们当前的尾结点下标,然后再给其-1则相当于将其剔除出我们的循环 } }